上海小吃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>临沂小吃

临沂小吃

晋江陈埭传承六代人的喜饼老店咱厝古早味

上海小吃有哪些2024-04-10临沂小吃韶关小吃
晋江小吃店,韶关小吃,云南豆腐小吃,又到岁末年终,也是晋江地区置办嫁娶、乔迁等喜事的高峰期,这喜事肯定少不了喜饼。如今,市面上各式喜饼琳琅满目,大多走入了“机器时代”,而陈埭镇坊脚村却有一家传承了六代人的百年老店,沿袭着手工做

晋江陈埭传承六代人的喜饼老店咱厝古早味

  又到岁末年终,也是晋江地区置办嫁娶、乔迁等喜事的高峰期,这喜事肯定少不了喜饼。如今,市面上各式喜饼琳琅满目,大多走入了“机器时代”,而陈埭镇坊脚村却有一家传承了六代人的百年老店,沿袭着手工做饼的传统手艺。/p>

   说起这家店的店名“苏记正泉成”,对于很多老晋江人来说,一定是很熟悉的“老字号”了。今年岁的苏炳文是这家百年老店的第六代传承人,然而与这个响当当的名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这只是一家隐藏在村落里、不起眼的小店铺,甚至连店铺都谈不上。

   在这座仅有几十平方米的老石头房里,苏炳文和妻子洪秀霞、女儿苏碧珍以及雇来的三个工人正忙碌地擀面皮、包绿豆饼,不时有人入门而来,要么带走几盒刚出炉的饼,要么下个几百盒的订单用于婚嫁。

   隔壁的里屋,墙壁上安着最原始的灶台,灶台上放着两个圆形的大铁锅,直径足有一米左右,还烧着水冒着热气,灶眼边堆着燃料木屑、木柴,屋内是成袋的黄豆、绿豆。刚到店门口,一阵阵绿豆饼香便扑鼻而来。

   苏老伯介绍,根据祖谱记载,两百多年前,苏氏的祖先因生计艰难,背井离乡、漂洋过海到台湾谋生,从干杂活做学徒起,刻苦学艺,掌握了当地传统点心绿豆饼的制作技术。后来小有积蓄便返回故乡,于17年开设了晋江小吃店代的饼坊-晋江小吃店苏记泉成饼,后因制饼技术精湛,产品销路广,仿冒者太多,因而加了个“正”字。

   在老房子的两间小屋内各挂着一块“正泉成”的老牌匾。苏老伯说,这两块牌匾在他出生之前就有了,仔细一看,一块署着庚子年,一块署着庚午年。晋江小吃店资料了解到,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0年和10年,而晋江小吃店块牌匾已经有点脱漆,足见店铺悠久的历史。

   做了大半辈子的绿豆饼,苏老伯感慨其实是阴错阳差。19年,他还是一名中专刚毕业的高材生,学的是地质勘探专业,在家中等待工作分配的那段时间,他才正式跟着父亲学做绿豆饼,打打下手,没想到这一打就是一辈子。

   苏老伯说,因为他是家中的长子,底下还有六七个弟弟妹妹,当时家中的经济不是很宽裕。村里的文书看他挺能干,帮着父亲做饼、卖饼,还能分担家庭负担,便隐瞒了下发到村里的工作分配通知书,而等到他发现时已经错过时间了,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。

   如今,苏家的绿豆饼可以说在晋江和石狮一带都小有名气,甚至连许多海外侨胞回乡探亲也慕名前来品尝、购买。晋江小吃店的间隙,村里人丁先生一口气就来店里买走了几十盒,他说菲律宾的“老番客”很爱吃,“很多上了年纪的人,就是喜欢这个古早味。”丁先生说,他买苏家的绿豆饼买了几十年了。

   每天早上五点左右,苏老伯和妻子洪秀霞总要早早地起床洗豆、煮豆。“我们一直坚持手工制作。”苏老伯说,用大铁锅烧柴煮豆,煮烂后打碎、沉淀、压干,然后加糖、配料,再放进锅里搅拌,最后变成豆沙,用面皮包好后的绿豆饼最后一步是放入电炉内烤,“以前用的可是黑炭炉。”他说,那时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,烤饼都是要用手端着烤盘放在炭火上来回移动,虽然很辛苦,但是烤出来的饼更香,“上世纪年代用炭,年代用煤,现在用电。”

   饼皮薄脆,陷大而实,入口绵密,晋江小吃店一个热腾腾的绿豆饼,确实比一般的绿豆饼要香,“冷的时候吃起来舌头会冰冰凉凉的,又是另一种口感,所以也叫冰饼。”苏老伯说。

   老房子内,六个人从早上七八点开始做,一天可以做2000个绿豆饼,下午五点钟左右就可以完工,现在由于年底婚嫁的人比较多,他们可能要加班做到晚上七八点。

   早就到了退休年龄的苏老伯,腿脚也有些不麻利,坚持做着这项百年老手艺,赚钱早已不是目的,三个儿子也都有了稳定的事业,“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做,要传承恐怕很难,就是舍不得放弃。”而苏老伯的三个兄弟中,现在只剩下他在做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制饼手艺。

   苏碧珍是苏老伯的大女儿,她坦言小时候并不喜欢做绿豆饼,现在才过来帮父亲的忙,“你看,在这里包馅饼一坐就要一整天,简直受不了。”她笑着说,几个兄弟从小也是做怕了,当时还因为偷懒不愿意做被爷爷关在房间里受罚。

   “现在,纯粹是陪着父亲守着这项老手艺。”苏碧珍坦言,店铺几十年一直在这座老房子里,没开实体店,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,“他们只要稍微一打听,很容易就找过来了。”